中国电力报:请您谈谈对《关于推进“互联网+”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》的理解?
韩晓平:“互联网+”智慧能源的本质是以互联网思维来推动能源发展,它强调的是需求的互联,是一种人人参与、人人尽力、人人享有的发展理念。而智慧能源是充分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,综合采用多种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让家家户户都参与到这场能源革命中来,有智的出智、有钱的出钱、有力的出力,使能源能够成为每个家庭的一份未来投资,成为大家建设生态文明的通道。改革以问题为导向,这份文件是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。
中国电力报:在能源领域,国企的资金较为雄厚,是否更便于进行设备的智能化改造?
韩晓平:创新就是对传统认知、习惯和既得利益的挑战。受体制等因素影响,国有企业资金利用效率相对不高、员工创新动力较为欠缺。如果单一依赖国企创新,创新能力提升就会受到很大影响。因此,在这场能源革命之中,国企应更多承担兜底功能。
同时,国家应该鼓励更多人借鉴互联网创新的一系列成功经验,在能源这一新平台上积极探索更多的新技术、新模式和新业态,把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五大发展理念落实下去。
当然,如果通过改革后国企也能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,那么国企确实会拥有一定优势,但这一过程会相当漫长,需要不断努力。
中国电力报:这份文件的推出,是否会促进民企创新精神、创新能力的爆发?
韩晓平:能够爆发是好事儿!马云曾说,“不是每一次工业或技术革命改变了世界,是技术背后的梦想改变了世界;不是单个人的梦想推动世界改变,而是一群人、无数人的梦想,以及背后一整套的技术基础、制度安排推动世界改变”。我国推行产业革命、行业竞争的目的并不是指定让谁取代或是压倒谁,而是为了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。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,在经济发展中都应一视同仁。谁的创新精神、创新能力更强,就支持谁。
中国电力报:目前,我国用户自建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。在您看来,这主要是什么原因?
韩晓平:这一现象的产生包含了很多因素,比如用户本身的认知问题、用户的装机条件、自建分布式能源的审批流程等等,并网问题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。申请并网的流程十分复杂,要申请补贴、要接入电网、要取得邻里和物业的认可,有时候忙了一圈可能最后依然无法通过,现有的生态体系其实并不适宜行业的发展。在美国,只要你有愿望安装分布式能源,就马上有人为你办好一切。电网企业也会积极协助,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州议会对电网企业的业绩评价,甚至影响员工们的工资收入。
我们也必须要营造一个氛围。正如文件中所说,要“构建能源互联网的开放共享体系”。建议国资委改变对电网企业的绩效考评办法,将企业经营业绩、工资奖金直接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接入比例、分布式能源的发展进度挂钩,不要再盲目强调“做大做强”,以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,更好地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“对不适应、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,对不适应、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,对不适应、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”。
中国电力报:怎样才能营造更适宜行业发展的环境?
韩晓平:2014年,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,并将能源消费革命列在首位。这一文件的本身为行业的发展营造了一种非常有利的氛围。
过去,政府文件要以国有企业为抓手,靠央企国企进行推动。这一次,三部委改变了方式,利用互联网思维营造出一个新的生态环境,让市场、让需求侧、让人民群众参与、尽力和共享。通过政策推动、市场监管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,政府将成为环境的营造者,并通过示范试点等来鼓励那些尝试创新的人。同时,针对已经出台的示范政策,相关部门也应陆续出台一些相关的辅助政策。以前,为促进节能服务、需求侧管理、分布式能源的发展,多个相关行业都公布了相应的支持措施。现在,就需要把这些政策重新整合,打造出互相呼应的完整政策体系。
同时,我们也要注意,除了期盼政府出台补贴政策,企业自行降低能耗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也非常重要。中石化原董事长傅成玉曾提出一项“能效倍增计划”,即整个中石化在现有产能规模条件下的能耗可以降低50%,这绝不是空穴来风。
与国际先进企业进行对标后,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我国企业的效率普遍偏低,美国的单位GDP能耗仅为我国的46%,欧盟仅为我国的30%,而韩国也仅为我国的68%。因此,我国在节能增效方面拥有巨大潜力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,而“互联网+”智慧能源就是要从根本上缩短这一差距。
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我们要先从基础做起、从身边做起,再根据需求进行中级互联向上发展,逐渐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业态,营造百花齐放的创新格局。站在“十三五”开局的重要节点,只有对我国能源结构进行不断优化,才能为我国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,促进我国经济跨入新的时代。
(中国电力报)
相关阅读: